杜村乡:红色“组合拳”打造基层治理“矩阵网”
发表时间: 2022-06-16 10:00:53
来源: 县文明办
近年来,杜村乡紧紧聚焦基层治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探索基层治理新形式。年初按照县统一部署,杜村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党员“1+1”亮牌工程,坚持以精准化、精细化来夯实服务基础,健全服务队伍,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了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奠定厚实基础。
构建“红色框架”,织密治理之区。以村民组为基础,按照居住集中、联系紧密、管理方便、规模适度的原则,在全乡科学划分党员“1+1”服务区137个,在服务区内采取自荐或他荐的方式,确定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时间的党员牵头任服务区组织员;采取自荐或组织推荐的方式,确定一名“五老”或乡贤人员担任服务区监督员。
为保证组织员和监督员的选取符合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杜村乡前期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党群屋场夜话”工作法,深入农户家中,听民声,应民意,截至目前共选取组织员和监督员137名。
同时利用微信等新媒介,在每个服务区内组建交流议事群,由两员担任正、副群主,服务区内每户至少1人入群,构建“村民呼叫、群主报到,群主有约、村民齐应”的实时互动格局,切实织密了基层治理的为民服务网。
凝聚“红色力量”,优化治理成效。在组织员和监督员的号召下,成立一支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等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一般人员控制在5-8名左右,人员动态变更。在服务区内中心场所将“两员一队”工作职责等内容进行公示,通过亮牌的形式激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截至目前,共有727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并在人居环境整治、核酸检测、卡口值班等活动中积极发挥了自身作用。日常生活中,由组织员和监督员牵头,主动收集社情民意,了解村民的合理诉求和愿望,及时将所收集和了解到的信息,通过微信等方式反馈给村党组织。
同时每月不定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紧扣村民需求,深入开展环境清洁、公益宣传、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对服务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进行日常巡查,引导村民做好门前“三包”,把“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理念送进千家万户,自觉维护文明形象,切实推动了基层治理更上新台阶,让美丽乡村更美丽。
坚持“红色引领”,把稳治理之舵。各村通过整合现有的网格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将服务区打造成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为每家每户服务的最小单元,并通过在各服务区推行“六个一”,即设立一个宣传栏、确定一个联系村干部、组建一个服务区微信群、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设置一个流动志愿者、一个季度对服务区进行一次交叉评比,以评促改,共同提升,从而推动服务区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让基层治理更有实效。
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了村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推动党建赋能乡村治理,进一步完善了治理体系,提升了治理能力,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
通过实施党员“1+1”亮牌工程,打造了基层治理的“矩阵网”,全力推进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和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5月以来,各服务区自发组织人员共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6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11次,收集民情民意12条,让过去的“等一下”变成了现在的“马上好”;从过去的“他搞的”变成了现在的“我来搞”;从过去的“不关我事”变成了现在的“事关大家”,切实提升了辖区内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构建“红色框架”,织密治理之区。以村民组为基础,按照居住集中、联系紧密、管理方便、规模适度的原则,在全乡科学划分党员“1+1”服务区137个,在服务区内采取自荐或他荐的方式,确定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时间的党员牵头任服务区组织员;采取自荐或组织推荐的方式,确定一名“五老”或乡贤人员担任服务区监督员。

同时利用微信等新媒介,在每个服务区内组建交流议事群,由两员担任正、副群主,服务区内每户至少1人入群,构建“村民呼叫、群主报到,群主有约、村民齐应”的实时互动格局,切实织密了基层治理的为民服务网。

截至目前,共有727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并在人居环境整治、核酸检测、卡口值班等活动中积极发挥了自身作用。日常生活中,由组织员和监督员牵头,主动收集社情民意,了解村民的合理诉求和愿望,及时将所收集和了解到的信息,通过微信等方式反馈给村党组织。
同时每月不定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紧扣村民需求,深入开展环境清洁、公益宣传、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对服务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进行日常巡查,引导村民做好门前“三包”,把“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理念送进千家万户,自觉维护文明形象,切实推动了基层治理更上新台阶,让美丽乡村更美丽。
坚持“红色引领”,把稳治理之舵。各村通过整合现有的网格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将服务区打造成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为每家每户服务的最小单元,并通过在各服务区推行“六个一”,即设立一个宣传栏、确定一个联系村干部、组建一个服务区微信群、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设置一个流动志愿者、一个季度对服务区进行一次交叉评比,以评促改,共同提升,从而推动服务区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让基层治理更有实效。
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了村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推动党建赋能乡村治理,进一步完善了治理体系,提升了治理能力,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
通过实施党员“1+1”亮牌工程,打造了基层治理的“矩阵网”,全力推进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和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5月以来,各服务区自发组织人员共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6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11次,收集民情民意12条,让过去的“等一下”变成了现在的“马上好”;从过去的“他搞的”变成了现在的“我来搞”;从过去的“不关我事”变成了现在的“事关大家”,切实提升了辖区内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